英文網站與中文網站的區別不僅僅是使用中文與使用英文的差別。由于中文字形復雜,并且電腦上的中文字體設計相對落后,這使得設計中文網頁要比英文網頁更困難。不顧及中文字體的特殊性,簡單的照搬英文網頁的設計方法,經常會降低中文網頁的易讀性 (英文中稱作readability)。下面列舉三個使用英文設計方法設計中文網頁引發的易讀性問題:
一.相對大小的字號
在英文頁面中,固定字號被稱為“ frozen font sizes”,使用固定大小的字號是一個明顯的錯誤,很多交互設計的專家都對此做過研究。使用相對字號是那么的正確,于是,中文網頁的文字也被設計成了相對字號。這種做法主要集中在英文網站的中文版的設計中。然而對于中文,相對字號卻不如預想的那么好。
很多的字號的中文是不能清晰顯示的。比如,10px的Arial字體顯示英文是清晰的,但是10px的宋體中文就變成一個黑疙瘩了;再比如,20px的英文大而清晰,但是20px的中文就會出現明顯的鋸齒,筆畫粗細不均。我曾經在《文字,你到底能多大?》一文中對中文字號進行過討論,12px、14px、16px(或18px)顯示中文是比較理想的。實際上12px-16px大小的宋體顯示的效果都是不錯的。
相對字號允許文字以不止一種的實際字號(以象素為單位的字號)顯示,調整瀏覽器的設置,文字大小可以縮放。下面我們來看看,使用相對字號顯示的中文是什么樣子的:
相對字號分為:-7、-6、-5、-4、-3、-2、-1、標準大小、+1、+2、+3、+4、+5、+6、+7,共15種。這其中“-2”以下的字號與“-2”一樣小,“+4”以上的字號與“+4”一樣大。實際上就剩下了-2、-1、標準大小、+1、+2、+3、+4,這7種相對字號。我們逐一來試驗一下每一個相對字號的顯示效果。
以IE瀏覽器為例,如果頁面上的文字被設置為相對字號,那么它可以有五種不同的大小縮放:“最小、較小、中、較大、最大”。下表中是不同的相對字號在IE瀏覽器的不同設置中所顯示的實際字號(以象素為單位的字號)。
從表中可以看到,沒有一種相對字號可以始終落在12px-16px區間內,也就是說,如果IE瀏覽器的“文字大小”選項從“最小”逐步調整為“最大”,那么,無論相對字號設置成什么,都不能始終保持理想顯示效果。從表中還可以看到,被設置為“-2、-1、標準大小、+1、+2”的文字,在調整瀏覽器的“文字大小”過程中,有些時候顯示出的字號落入了12px-16px區間中。在一個頁面中往往需要大小不同的多種字號以區別不同的內容,應該選擇哪幾種相對字號呢?中國的設計師的選擇并不多。
使用相對字號的設計方式將自主權交給了用戶,這顯然是好的,但是,中文網頁中使用相對字號卻達不到英文網頁中的效果。也就是說,實際上中文用戶沒能得到英文用戶那么大的自主權,中文用戶在瀏覽器中選擇“文字大小”時不僅要考慮哪種大小適合自己閱讀,還要注意所選的文字大小顯示效果如何。
一些英文網站的中文版按照英文原版的相對字號進行設計,會出現一個糟糕的效果:用戶無論怎么調整瀏覽器的“文字大小”選項,都沒辦法讓網頁上的所有文字都清晰的顯示(即,在12px-16px區間內顯示)。
二.斜體字
斜體字是英文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對于英語用戶來說,“斜體”和“加粗”的使用頻率幾乎是相同的,從微軟的office系列軟件的設計上我們就能看到,“加粗”功能“B”按鈕和“斜體”功能“I”按鈕都放置在很容易點擊到的位置。但是,中文自古以來就沒有斜體這個概念。或許是近代革命家的行書、草書給我們的印象太深了,使得我們很容易的接受了斜體的表現方式。
對于打印的文稿,斜體的中文問題不大,因為打印是以較高的分辨率來顯示的。在顯示器上則不同,顯示器上的顯示是72象素/英寸。這種差異幾乎每一個使用過word軟件的人都有體會,在顯示器上要閱讀文檔中的斜體非常吃力,打印出來就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