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的瀏覽是以顯示器為主的,那么斜體的中文則是一種很糟糕的表現方式。然而這糟糕的方式卻在照搬英文網站的過程中被不加思索的拿了過來。
博客的BSP是這一做法的先鋒,幾乎所有的中文博客在撰寫新文章的工具欄中都有“斜體”功能按鈕。增加一個功能會增加用戶學習界面的難度;增加一個沒有用的功能會降低用戶的使用效率;增加一個爛功能會誤導用戶編輯出糟糕的文章。“斜體”就是個很爛的功能。
在英文博客中,trackback地址往往使用斜體,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表現法式,于是中文博客中也將這種表現方式照搬過來。糟糕的表現倒是與糟糕的功能配套了,目前大多數中文博客提供的服務中traceback功能都不能用,開發者恐怕是這樣考慮的:反正用戶也看不清文章最下面那一行字寫的是什么,自然也不會需要用這個功能的。
我們可以品嘗西餐,但卻沒必要象西方人那樣飯前祈禱。學習的目標是青出于藍,而不是東施效顰。
三.過小的字號
過小的文字往往出現在英文網站的中文版上。前面說過,英文字體在10px的大小就能清晰顯示,在設計中文版的時候,只是機械的照搬英文版的設計,將文字翻譯成中文,還使用10px的樣式,顯示的效果就像下圖這樣:
這個截圖來自“Apple中國”,頁面地址:http://www.apple.com.cn/itunes/download 。不管用戶怎么放大文字大小,這些文字始終是這么大。在“Apple中國”的網站中幾乎隨處可見類似的現象。或許他們的設計師根本不懂中文。類似的問題在“macromedia中國”、adobe的中文版(www.chinese-s.adobe.com )、ups中文版(www.ups.com/asia/cn/chsindex.html )...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上面提到的三種錯誤雖然是可以通過設計加以避免的,但是,我們應當看到,之所以以西方人的方式寫中國字會出現問題,根本的原因在于現有的中文字體存在缺陷,不能象Arial、Helvetica、Verdana這些英文字體在電腦顯示器上清晰的表現。這些英文字體都是在20世紀初,為了適應工業時代的需求而設計的。而中國在那個時代是列強殖民、軍閥混戰,我們“宋體”是在一千多年前為了活字印刷術的需求而設計的。從西方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一開始,我們就已經被落在后面了。